我看我的│20cm×16cm│ 2005
与刘春杰先生相识极为偶然。那日去南京金陵凤凰台饭店的开有益斋,见一睿智中透着忠厚的气度不凡的男子坐在沙发上,经子聪(董宁文)先生介绍,方知此人就是在版画界颇有建树的刘春杰先生。得赠其新著《私想者》(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版),回去后打开这部装帧为大气的著作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。毫不夸张地说,这是一本值得玩味体悟的奇书。在这部书是一位精神漫游者对生活诘问,是一位思想者对平凡的超越。
《私想者》能于平淡琐屑生活中洞察人生至理。《论语》里有句话:“贤者识其大,不贤者识其小”。在我看来,这句话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。从逻辑上讲,识大与识小并不能成为界分贤与不贤的标准。其实能识小,并能从小处见大者,才是真正的贤者。阅读《私想者》就分明感觉到刘春杰先生其实就是能识小并能从小处见大的人。如题为《外星人的困惑》木刻,把一幢幢的高楼变形和刻画为“大鸟笼子”,人们将自己圈进一个一个的小阁子里,他们所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只能通过狭小的“鸟笼”的空隙——窗子向外张望。于是刘春杰先生在文字中说:“倘若外星真有人,他们会不会纳闷地想:地球人给小鸟造了笼子,让它们失去了自由,为何自己也住在大笼子里呢?”其实这不是“外星人的困惑”,而是作者刘春杰先生对多数人生活模式的诘问。人当然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使身体离开地球,但是人的思考与精神却是可以超越我们生活的星球指向宇宙和无限,然后再从高处俯察芸芸众生。所以真正的思想者(智者和哲人)往往是通过上帝的眼睛看人间的。《佛不语》、《各有所求》、《真佛难觅》、《造神》无不显示出刘春杰对人世间深刻体悟和悲悯的情怀。尽管他在《佛不语》中宣称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,但可不能因此就认为他是一个宿命论者、悲观主义者。这只是因为刘春杰先生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,他始终在以宽容、善良、清醒的眼睛在注视着历史和现在,在等待着人生这出大戏的落幕,当然这种等待里也许有些许的无奈。
平凡的生活中最能蕴涵着深刻的思想,而深刻的思想并非一定要长篇大论的推演才能得出。所谓一沙一世界,一花一天堂。于平淡琐屑生活中洞察人生至理,实现平凡中的超越,才更能显出思想者的深邃与非凡。这在刘春杰先生的《私想者》中有着深刻地体现。因为个人力量的弱小和有限,使人们不得不寻找外在的支持,于是在人的生活中就会“有意无意地寻找和创造圈子”。这是中国人际社会中的潜规则。他的木刻作品《圈内圈外》深刻地体察和揭示了中国人的“圈子人生”。在这幅木刻作品中,几条鱼儿在各自的波纹圈子里的游弋,在安然之中,却迷失了方向,陷于不知所终的境地。难怪作者感慨:“在圈外冷眼看人生自有其好处。”范扬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刘春杰先生是“眯着小眼看世界”,我端详刘春杰先生,发现其实他的眼睛并不小,只是他爱笑,所以本来不小的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。大概也正是因为眯成了一条缝,才能将视线更集中地聚焦在一个点上,从而洞察沙粒中的世界、花朵里的天堂。
这部《私想者》似乎预示了刘春杰版画从重“情”到重“智”的风格转变。作为北大荒派版画重要代表画家的刘春杰,曾以创作乡情景致为题材的作品闻名。他以往的作品充满了淳朴隽永的乡土气息,在写实的基础上,吸收了现代艺术手法,结合文人画的意趣,创造了艺术与生活的谐和一致的境界。应该说,此前的绘画创作更多的是倾向于对“情”的表达。而《私想者》在延续其提炼生活、创作滋润丰实生趣盎然的版画情趣的风格之外,更加注重对平常生活中深邃哲理的挖掘,并把这种哲思通过版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。这体现出了刘春杰版画风格智性的明显加强。如《自得其乐》《真正的树》《劝鱼》、《得一枝则喜,有一隅且安》等木刻,更多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思索和追问,具有了很强的寓言意味,从而实现形象与思想的高度凝合。正如何平博士所说的,刘春杰的木刻“所恢复的是我们对木刻艺术介入、命名、阐释现实的这一想象”,“《私想者》所呈现的一个精神漫游者的心灵症候。”
木刻从表现“情”到注重“智”的转变和寓言意味的加强,这就使得文字成为必要。离开了文字的补充和阐释,画面蕴涵的哲思就很难充分表达。让人佩服的是刘春杰的文字功力竟也很强,并不逊色于其绘画的表现力。《私想者》似乎努力追求画与文的相互阐释、良性互动。至少从鲁迅开始,木刻版画就与文学就发生了深刻的联系。同是表现的艺术,文学与绘画间具有同构性,这使得木刻作品里追求的也恰是文学中的境界。中国画呈现的境界并未超越诗文的内容,画家在根本点上又与文人有着相近相通的思考和精神气质。众所周知,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和漫画,就像是姊妹一样,神韵的背后都有禅的影子。赵延年先生为鲁迅作品配的木刻插图,提供了与文字相近的意象,甚至更为直观形象地流露出社会风俗、民心及人物的精神状态,是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极好的阐扬。如在《狂人日记(之七)》中,赵延年刻画出狂人呆滞却有清澈的眼神,体现出其精神的异常却思考的深广的复杂的意象。与之相似的,刘春杰先生的《私想者》中,画与文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、互生。尽管作者在此书的扉页说:“‘语言永远是情感蹩脚的翻译’,语言之于画又何尝不如此?想到这点,诚惶诚恐。”作者显然过虑了,因为画与文的相得益彰恰恰是此书的亮点之一:画是感性化的文,文是智性化的画。
赵普光: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
舌头的变异│16cm×16cm│ 2005
生命的境遇│20cm×16cm│ 2005
书的功能│20cm×16cm│2005
水中月│15cm×15cm│2005
顺藤摸瓜│20cm×16cm│2005
天磨铁汉│20cm×16cm│ 2005
天上的馅饼│20cm×16cm│2005
无从下口│20cm×16cm│ 2005
勿攀高枝(局部)│17cm×16cm│ 2005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